- 緒論
1.1 動機與目的
筆者在教會與福音機構服事現場,看見網路世界資訊及各種媒體影響力的無孔不入,使得接觸這些大量碎片化,斷裂式資訊的兒童,逐漸僵化的、被動的接受聖經知識,文字閱讀和理解能力亦日漸被廣告化、圖像化的視聽經驗削弱,遑論熟稔於將所學應用在實際生活;加上筆者面臨來自各方的質疑與挑戰,越發感受到探討「基督教兒童體驗教育」的神學意義,以及與兒童一起經歷「神學思考過程」的必要性。因為,兒童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體會與感知,去經歷並思考他們的信仰。這項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但筆者仍試著以本文描述自己的親身經驗作為起點,並於其中加上在聖經教導及體驗現場的神學反思。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七至十二歲的學齡兒童為主要對象,根據體驗教育理論、多元智慧教養理論,以及羅利˙葛林於其著作《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一書中提出的「做神學螺旋式流程」,針對筆者於福音機構當中實施的兒童體驗活動教育,提出經驗上及神學上的反思。

首先,從體驗活動教育的發展與理論談起,並說明體驗活動在教育領域裡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接著,闡述在後現代資訊爆炸的社會態勢裡,基督教宗教教育可以如何以聖經真理為根基,以體驗活動教育為經、反思活動為緯,編織出能夠幫助兒童在聖經知識上作有效率的學習,並讓聖經教導內化於兒童的生命,且有能力將之應用在生活裡。第三,在基督教聖經當中舉出例子,闡述不論是神自己,或是透過先知、使徒等,對人們施以體驗活動教育,使得真理之光照進受教者之內心,進而產生改變生命的影響力。最後,筆者欲提出親身經驗,提出一個兒童體驗活動的實例,並說明從這樣實行神學反思的過程所發現的幾項功課。
- 體驗教育發展與相關理論
- 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或「從做中學」的觀念已有很久的歷史,主要的教育哲學源於杜威的「做中學」理論。早期戶外教育的教學者將體驗教育做為一種在戶外學習的方式。同樣的,探索教育的活動課程也是將參與者帶到戶外,運用真實生活的經驗來達到學習目標。一直要到1970年代,體驗教育才被認為是一個教育的領域,1977年體驗教育學會(AEE)的成立更確立了體驗教育在活動課程與教學中的地位。
根據Sarason(1984)所述:「……而是以思考—行動—思考—行動的模式學習。」故此,在體驗教育中良好的反思活動設計,能讓體驗教育更收果效。體驗教育提供目的性的主動學習機會,亦即學習者用身、心、靈的全人參與,具有智力、情感、社交、身體及靈性的探索與挑戰活動,並透過最重要的「反思、內省及分享」,達致活動設計的最終教育目標。根據學習理論,20%的學習是從聽而來,50%是從眼見而來,80%是從親自參與而來。可見,「反思、內省及分享」在體驗教育的實施當中是重要的關鍵。
- 體驗教育之理論
體驗學習係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昇自我價值的歷程(AEE,1995);且需要經過內省、反思,把在體驗活動當中獲得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生命,並有能力與實際生活事件產生聯結,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在台灣,體驗教育已經納入九年一貫課綱,在綜合活動領域開始應用體驗學習之方法教學。因此,體驗教育可說是教育領域當中的顯學,未來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體驗學習從學習模式來定義就是:始於體驗,之後內省、討論、分析,及體驗評估。在體驗活動過程中產生新的觀點、新的目標,應用達到自我改變或團體成長。Kolb(1984)的四階段學習圈是最具代表性、最普遍被應用的體驗學習圈:
真實的 世界 |
1 體驗 具體的體驗 |
2反思內省 觀察及省思 |
3 歸納 摘要出觀念 並形成結論 |
4 應用 將結論應用於新環境中產生意義 |
在體驗的階段,以活動促進參與者運用自身的能力、團隊分工合作、人際溝通、領導與被領導、面對挑戰與壓力的問題解決等歷程,有邏輯性且有方法的循序漸進,達到活動所設定的目標,並學習到有價值的樂趣。
在反思內省階段,參與者對照過去的活動經驗並與團隊討論達成目標的方法,確認團隊的分工、活動時間的考量,以發展出突破規則的限制與創新的想法。所以,參與者在活動體驗過程中,可以藉由省思與檢視問題產生的核心所在,對活動的感覺、所見、所聞、所聽,並尋求連結過去經驗來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歸納階段,將思考的想法與經驗做歸納與連結,形成概念以作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應用。藉由歸納得知,面對新環境,歸納吸收個人或他人的經驗,有助於個人或團隊迅速的對心境與挑戰,建立適應力並作出回應。
最後,在應用階段,參與者能將從活動當中學習到的知能,推理到外在實際的世界。此階段著重將在活動中的經驗應用於正確的情境,並將體驗學習的經驗,實際施行或作有意義的應用至個人的日常生活裡。
在體驗教育活動當中,教師/引導員的角色極為重要,因為教師/引導員能深深影響活動結果。除了良好的課程設計,教師/引導員的技巧、溝通、開放的胸襟,也深深影響著體驗活動的成效。下表是教師/引導員常用的引導架構:
4W | ORID | 4F | 主要概念與流程 | 體驗階段 |
what | objective | fact | 協助喚起和釐清活動經歷的過程 | 具體的經驗 |
so what | reflective | feeling | 對活動經歷有什麼感觸(受)? | 觀察及省思 |
now what | finding | finding | 這些感受對學員的意義?引發哪些想法? | 摘要出念並形成結論 |
how what | decisional | future | 有了這些想法,要如何做會更好? | 將結論應用於新環境中產生意義 |
(亞洲體驗教會會電子報,2012年6月號)
在此,筆者要強調引導員引導學生「反思、內省」的能力,畢竟,進行反思內省的活動時,並非僅僅問幾個問題便可。教師/引導員應有能力謹慎思考,且配合學生的學習特質與團隊發展階段來選擇活動。下圖為傳統的反思技巧連續圖:
然而,若能增加一個由學員主導的模式,日後教師/引導員不在之時,學習者仍能自己進行反思的活動,如下圖:
當然,雖說由學員主導反思,但教師/引導員仍需提供一個反思架構,以免反思過程天馬行空。
- 多元智能教養
多元智能不是用來區分人有哪些智能的理論,而是一種認知功能的理論。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Gardner,1983)如此定義智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遭遇問題的能力」、「提出新問題來解決的能力」和「對自己所屬文化作有價值的創造及服務的能力」。他提出八種多元智能: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並主張一般人都有此八項智能,只是有些人在某些智能表現上較為突出;此八項智能互相牽動,可惜當前教育只注重前幾項。
多元智能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包含這八項活某幾項智能的課程及活動,使學生有機會統整各領域的學習經驗,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上帝可以運用這些智慧來滿足人們的五大核心需求:安全感、身份認同、歸屬感、目的感、能力。這些需求在孩子身上,可以轉化成為這些形式:
安全感:我能信任誰?
身份認同:我是誰?
歸屬感:誰需要我?
目的感:我為什麼活著?
能力:我擅長什麼?
當然,這些需求都可以從上帝那裡得著。我們則可以透過活動的設計,幫助孩子們滿足這些需求,他們便有可能體驗到滿足、平安和順服。
- 做神學螺旋式流程
羅利˙葛林在其著作《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提出「做神學螺旋式流程」。這是持續性的由行動轉到反思,又從反思轉到行動,兩者恆常互動的循環。此循環流程說明如下表。
階段 | 說明 |
經驗 | 意識所處的、需要作出回應的真正情況及自身感受、情緒和印象。彼此分享這個經驗,並感受到一點點此經驗的意義。 |
探索 | 更準確的理解並徹底分析所處情況,且收集資料佐證。 |
反思 | 找出基督教信仰怎樣與所探討的經驗有直接的關係。 |
回應 | 根據神學反思得到的洞見,開始試驗不同的回應,找出哪一個在實際上最合適。 |
新局面 | 新局面本身也值得探索與反思,如此不停循環下去,新的洞見能引致新的行動。 |
- 聖經中的體驗教育
信仰與教育是分不開的,乃一體之兩面。翻閱基督教的聖經,從舊約到新約,上帝透過體驗活動教導以色列百姓的例子俯拾皆是。現僅舉出幾例作為代表。
- 舊約
- 出埃及記十二章21-28節
「21 於是,摩西召了以色列的眾長老來,對他們說:「你們要按著家口取出羊羔,把這逾越節的羊羔宰了。 22 拿一把牛膝草,蘸盆裡的血,打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你們誰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門,直到早晨。 23 因為耶和華要巡行擊殺埃及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就必越過那門,不容滅命的進你們的房屋,擊殺你們。 24 這例,你們要守著,作為你們和你們子孫永遠的定例。 25 日後,你們到了耶和華按著所應許賜給你們的那地,就要守這禮。 26 你們的兒女問你們說:『行這禮是什麼意思?』 27 你們就說:『這是獻給耶和華逾越節的祭。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他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於是百姓低頭下拜。 28 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亞倫,以色列人就怎樣行。」
以色列百姓蒙了神的救贖大恩典,上帝希望他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件聖工,便設立了逾越節,命令以色列百姓應世代遵行。也讓他們以此教導自己的孩子們,讓孩子能在行這敬拜之禮時,明白其意義,並且紀念上帝的救贖與永不斷絕的恩典。
- 申命記六章4-9節
「 4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 5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 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7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8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9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上帝怕以色列百姓進到迦南地之後,遺忘了自己如何蒙神恩典與神的話語,所以寫下這一段shema,要求百姓世世代代都不可忘記。透過不斷地教訓兒女,並且用實際行動,如:談論、在手上作為記號、作為頭帶、書寫等,時刻提醒上帝話語的教導與命令。
- 新約
- 約翰福音十一章39-46節
「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 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耶穌經常邀請眾人參與祂所行的神蹟工作。在此,耶穌沒有親自或直接命令石頭滾開、叫裹屍布及手巾解開,而是要人們去做這件事。
- 約翰福音十三章3-15節
「3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的,又要歸到上帝那裡去, 4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5 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6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7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8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9 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10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11 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 13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14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5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
耶穌藉著親身示範,以及與彼得的互動,從體驗的行動當中教導門徒何謂彼此相愛的真義。
- 體驗活動現場
- 得人工作坊體驗活動的設計理念
- 兒童能做神學思考
- 得人工作坊體驗活動的設計理念
聖經對兒童信仰教育的重視不言而喻。從舊約到新約,不僅要求個人要追求認識神和敬畏神,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世代須傳承的使命。(詩七十八1-4,太廿八16-20)詩篇七十八篇4-7節囑咐以色列人要將從祖先所傳承的信仰,忠實的傳給下一代,要訴說、傳揚神的奇妙與作為,好叫眾民無論大小,曉得謙卑敬畏神並凡事信靠祂。這個傳承的使命就從兒童開始。
培養兒童進行神學思考的意思,就是引導他們能將學習到的聖經真理,正確的應用在實際的生活當中,並能以聖經觀點來思考所面對的所有事情。然而,要引導孩子進行神學思考,教師/引導員必須有能力「問對的問題」。因為,教師/引導者可以用問題去引導孩子的思考方向及思考模式。
思考能力是可以隨著經驗增加的,要增加兒童的思考能力,可以讓兒童接受更多的刺激、在交談中以「疑問句」代替「命令句」,並且鼓勵兒童多多發問。
- 反思活動之設計極為關鍵
反思的英文reflection的字源來自於拉丁文reflectere意指反射。鏡子的功用就是將光線反射,使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看得到的我們、我們自己卻看不到的部分,例如我們的臉。
在活動課程中,可以提供許多活動經驗,使參與者從活動中反射隱喻的光芒回到內心—仔細思考活動經驗的種種:所看到、聽到、做到的事有什麼學習上的意義。因此,反思是活動課程的關鍵,也是經驗與學習的橋樑。
反思活動當中的反思問題應按照兒童認知能力來設計。基本上以皮亞傑的認知心理發展理論、艾力遜的群性心理發展理論及柯柏的道德判斷發展理論為設計反思問題的原則。
- 與兒童一起做神學—實例分享
基督教兒童體驗活動是讓兒童親自參與做神學的活動過程。運用身體學習或情境塑造等團體活動,使兒童親身體驗或觀察,得到成功的經驗,並經過團體活動進行之間發現兒童的個別差異;在活動過程中產生新觀點,新目標及應用,達到自我改變或團體成長。
基督教兒童體驗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兒童從活動中更深體會聖經真理,並培養基督徒品格,在實際生活中行出來。不但要應用體驗教育之原理,也要加上兒童輔導的原則,來研發兒童體驗教育活動,幫助兒童在活動的進行及回顧中,更容易體會聖經真理的核心概念,進而做出回應的行動。
在實施體驗活動時,是以兒童為學習中心,這與傳統的以教師/引導員為中心不同。進行體驗活動時,教師/引導員的任務是推動兒童進行思考,特別是從聖經的觀點來進行思考。
- 結論
- 引導員角色的重要性
目前基督教體驗教育活動似乎仍然停留在「進行活動」的階段,教師/引導員必須接受更多專業的裝備,以能完成體驗教育的循環。
- 聖經體驗活動的設計
如何將聖經經文或敘事文體,轉換到體驗教育的實行方案,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基督教界需要更多這類出版品及訓練課程,幫助教師/引導員能靈活運用。
- 反思活動設計的原則
華人很習慣填鴨式教育,致使得孩子被動學習,少有反思及應用所學的能力。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年齡層或認知能力設計聖經的反思問題,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資料
書籍
羅利˙葛林,陳群英譯,《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香港:文藝,2012。
台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著,《兒童身心發展及兒童牧養》,台北:使徒,2008。
艾薇˙貝克威絲著,姜惠芳譯,《躍—有創造力的兒童事工》,台北:中主,2011。
呂鴻基編譯,《基督教教育者手冊—學習教導》,美國:中華聖經教育協會,1997。
吳玉蘭編著,《改變兒童生命的教學》,馬來西亞:協傳培訓中心,2004。
保羅史丹利、羅伯柯林敦合著,柴雅珍譯《生命影響生命》,台中:倍加,2010。
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編著,《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台北:校園2004。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編著,《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都文化,2009。
喬治˙巴納著,黃玉琴譯,《兒童大未來》,台北:中主,2007。
凱西˙庫克著,以諾、翦宇譯,《我聰明嗎?多元智慧教養手冊》,台北:宇宙光,2010。
葉張蓓蓓著,《孩子確不笨「百分百感統訓練活動」》,香港:突破,2005。
蔡居澤著,《多元智能體驗活動設計與實施》,台北:亞洲體驗教育學會、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劉清虔著,《兒童神學—孩童的屬靈思維操練》,台北:道聲,2008。
賴瑞˙福樂著,恩約譯,《下一個約瑟—建造還孩子屬靈生命的永恆策略》,台北:中主,2010。
蕭克諧著,《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台北:道聲,1994。
期刊
蔡居澤,〈體驗教育反思活動之探討與實例〉,收於《教師天地》第一百六十五期(4,2010),11-18。
梁瑞祥,〈論兒童潛能探索之哲學基礎問題〉,收於《教師天地》,第一百七十一期(4,2011),34-38。